天津 高先生(法律工作者)
学习催眠完全是出于一种好奇的心理。很多年以前,从一个资料上看到国外有关催眠的报道,当时感觉很神奇,就萌生了学习的想法,但那时国内还没有这样的学习课程,大众普遍也对催眠没有太多了解和认知。偶然的一个机会,看到有这样的一个学习课程就过来了,想亲自体验一下催眠的神奇效果。
几天的学习有了很多感受,对催眠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催眠的方法不仅可以治疗很多心理疾病,而且对于修养个人的身心也大有裨益。
学习催眠中,自身也有很多转变,在自我催眠中,由于高度的放松,身心尤其是内脏感觉从未有过的轻松,在放松过程中才发现,因为我的身心日常太过专注于外在的世界,太过专注于外在世界的纷扰,内脏都纠结在一起,这大概就是通常的“焦虑”特征吧。经过这段时间的催眠锻炼,尤其是四觉的训练以及艾瑞克森治疗中体现的辨证思维,不仅让我们可以放松身心、充满活力,而且还学会了看待问题和困扰的态度。
在给别的学员催眠的练习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既惊讶于艾瑞克森四觉并进催眠技巧的神奇与独特,由体会到催眠技术的博大精深。催眠之中出现的影像和心灵感受,让我在学习对人类的意识和潜意识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悟。
第一天的学习,以介绍催眠的历史和艾瑞克森的生平为主,还介绍了传统催眠模式的一些必要程序和几个常用方法。对催眠历史的了解,得知催眠的历史虽然比较悠久,但逐渐被认识和形成理论体系还是近代的事情,还有很多未被揭示的领域。所以今后对催眠的应用和科学上的探索,还有很长的道路,这也大概是人类了解自身的过程。目前的催眠应用,感觉还是应该以安全保守为主要方针。
对传统催眠的使用程序,并不是很陌生,前几天曾看过一本这样的普及教材。但对常用方法的了解和练习不是很理想,尤其是自我催眠,不像其他同学那么有效,可能和自身条件有关。对同伴的催眠练习感觉还可以,自我感觉能够很好领悟基本要旨,同伴也认为效果还可以,只是需要练习。自我催眠中虽然没有出现同学们出现的视图现象,但事后还是感觉头脑清朗、五脏松弛,很舒服的感觉。
对老师所讲的意识分级,虽然听明白了,但还是有些疑惑,比如高层自我,那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催眠状态下所谓高层自我是如何作用于人体的?还有集体潜意识,它是怎样形成不同领域的无形联系的?这可能是人类的一个长久的探索目标。
第二天的学习,主要还是围绕传统催眠方法的常用模式做了一些练习,有很多同学看到了幻觉。我仍然没有他们的那些影像,但我相信它是真实存在的。经过老师的讲解,我也理解那些影像其实只是人自身各种状况的投射。做了一天的练习,到了晚上练习“钢板秀”的时候,就感觉有些头痛。这大概就是佛法上讲的不要“执着”的意思,太想看到影像,越用力反而适得其反。这些催眠练习让我感觉,与其说是催眠师将个案催眠,不如说是个案自我催眠,所以,个案对催眠的认知和信任度至为关键。
第三天的学习,主要是艾瑞克森催眠模式的理论框架基础知识的讨论,学习内容挺多,要慢慢消化。一天的学习,对艾瑞克森催眠方法有了一点隐约的感觉。艾瑞克森的继承人对他的理论的系统化,让我对意识的运作有了更多的认识。不管他们对意识本质的揭示是否符合“客观真理”(现代物理学早已证明,绝对的客观并不存在),但毕竟是为心理治疗领域的发展开启了一道有益的大门。其中,最重要的是地图不等于疆域的概念——它是整个体系的理论基础,还有表象系统与四觉并进——它是整个体系的结构元素与组织架构。
第四天的学习,围绕艾瑞克森催眠理论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实际治疗,开展了一些相关的学习与练习。对于艾瑞克森催眠治疗模式的前提假设理论,我认为非常有用;它对于灵活运用和实际操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但所学的东西太多,需要一点时间慢慢消化。对“二阶视/触抽离治疗模式”的练习,发现前一天的“改变个人历史治疗模式”的练习有些偏差,就是昨天的练习始终是在抽离状态下进行(应该是结合状态),难怪感觉效果有点差别呢。今天的学习还涉及到操作中的一些方式方法和引导语,只记住了一部分,但感觉这些东西都是老师个人的心得和用法,应该不用很机械地去模仿,应该有原理在里面可供遵循。
第五天的学习,主要是针对一些纯理论的问题予以讨论,重点是TOTE模式与策略。这部分的学习,让我们对艾瑞克森催眠方法的建立机制和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了解,但感觉这部分内容还不够深入,似乎只是一些皮毛性的东西。尽管如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还是对今后的实际操作和进一步学习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理论工具。“法无定法”,世界上应该没有一成不变的施用方法,只要理解了它的运行原理,方法是可以因人制宜、因时制宜、灵活机动的。TOTE的理论基本上可以理解,但由于内容还是太多,意识上有些过载,需要慢慢消化。课后又看了一遍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和老师课堂上的讲解相结合,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六天的学习,主要是针对艾瑞克森催眠理论中的“米尔顿模式”做了相关的探讨,学习了呼应、诱导策略,并做了相应的练习。从中发现,艾瑞克森的引导治疗模式,确实有很多变化莫测的方式方法;但都有一个中心和基本原则,就是结合不同人的特质,巧妙运用各种手段,包括语言、非语言的诱导方法,目的是让当事人的意识变窄,让其四觉焦点逐步由外在转移到内在,进而达到催眠的效果。从这些练习当中,我有一点体会,就是在进行催眠治疗前,全面了解个案的特质至关重要,这对于选择有效的催眠诱导方法和设置催眠诱导语言非常关键。但是,灵活运用各种催眠诱导方式和方法的基础是对艾瑞克森催眠理论全面深刻的理解和体悟,再加上不断的练习。
第七天的学习,也是围绕治疗方法进行练习,主要学习了“米尔顿式催眠后建议技术”,以及“针对意识思维的重新架构治疗模式”。其中引入了一个“次人格”的治疗应用方法,感觉次人格确实是一个很神奇的现象。我一直在努力想象它的存在形式,它是物质的客观存在还是基于人的潜意识的幻觉?它是怎样的存在和运行模式?这些恐怕仍然是人类科学需要不但探索和发现的方面,现在只能姑且认同它的存在,和它对人体本身各方面的巨大影响作用。而另外一个引入的理论就是“生态平衡检查”。这一点倒是符合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平衡、中庸”是中国人的哲学观念,但也是宇宙的法则,万事万物每时每刻的不断运动,无一不是在追求整体的平衡,但绝对的平衡又是不存在的。我想理解这一“平衡”法则,对于治疗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我们在治疗过程中,有义务去关注个案的身心平衡(治疗的目的,其实就是帮助个案实现身心灵平衡)。
第八天,最后一天了,课程即将结束了,主要学习了另外两个催眠治疗技术——潜意识重新架构、新行为促生技术。一些同学结合自己的问题,请老师做了个别疏导治疗示范;再一次体验到催眠这门技术的神奇与博大。在催眠状态中,你可以抛掉过往的所有烦扰,真正体验身心的宁静与安详,那真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感觉,这门技术不但可以治疗很多心理疾病,也是自身修养的一个有益工具。
第四届“黄氏-艾瑞克森催眠班”学员 发表于 2008年1月30日